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企业邮箱 | OA登录
资讯中心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碳交易产业简析

  发表时间:2021年04月16日  点击数:742 次

  一、碳交易定义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在《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下,各国的碳排放额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备了商品的价值以及交易的可能性,并最终产生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交易市场。据联合国预测,至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按交易产品而言,国际碳交易市场主要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其中配额交易市场又分为强制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市场。强制交易市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上限标准的国家或企业提供交易平台来完成减排目标,其主要产品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和《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自愿市场则在强制交易市场建立之前就已出现,其代表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基于项目的交易主要有清洁发展机制CDM下的核证减排量(CERs)以及联合履行机制(JI)下的减排单位(EUAs)。上述市场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基于配额的市场具有排放权价值发现的基础功能。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基于环境补偿机制来建设的一种将过去的废气污染物转换为生产者资产的市场机制。这种机制的优点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边界,同时对于这种资产设立一个明确标准,可以让企业从中直接获益或间接获益。例如a公司今年减排10万吨,这个配额就可以卖给需要配额的人,那么这家公司就可以多一条融资渠道,而在过去这是不可能的。或者b公司是排放大户,每年都面临着高额罚款产能受限的瓶颈,那么就可以通过配额的买入来提高自身的排放限度,也就意味着大产能与相对较低的减排成本,而当配额发放时都是具体考量过的,只会减少总体排放量不会增加,交易机制就是增加积极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碳交易模式

  中国碳市场大致分为六大碳交易投资模式。模式一:直接投资碳交易相关资产,目前,很多大型金融机构已开始涉足该市场。模式二:投资碳基金碳基金是以碳交易作为主要获利来源的基金,对碳资产进行投资。主要投资方向包括环保项目中的碳相关业务,以及为新生的碳市场提供流动性。模式三:自行设立碳基金,成为碳交易国际买家。模式四:经营CDM项目咨询顾问公司。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发可减排的工厂项目及项目业主,将项目产生CER卖给需要的企业或基金公司。包括从项目申报审批、商务谈判到购碳协议执行期内的碳资产管理工作,及为国际买家推荐优质客户,为减排企业量身寻找对口行业买家,建立最适合于企业CDM项目开发的合作模式并签署国家购碳协议。模式五:直接开发CDM项目。CDM项目开发主要是针对项目性质而采用符合该项目的方法论来操作。从企业项目业主开发碳资产到碳额度的完成交割买卖,手续非常复杂,需要专业团队执行。对减排有需求的工厂经过协商谈判后,立合同完成交易。要选择安全性高、资质好的买家和CER交付风险低的项目。CDM指的是清洁发展机制,是约束发达国家履行减排目标而定的市场机制之一。通过发达国家企业对部分特定国家提供节能减排技术和改造,实现碳排放总量的降低,而降低的份额可以被提供减排技术的缔约国企业获得,该部分碳排放权即被核定为单位CDM。价格通常明确低于配额型交易价格。模式六:主导或者参与发起新的碳交易所。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市场潜力巨大,有望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中国只有近期开放的几家排放权交易市场,碳交易仍处于空白状态。我们可以主导或者参与设立碳排放交易所,开展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丰富市场结构,加大碳期货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实现碳交易的规模效应。

  三、碳交易市场现状

  碳市场本质上是一个政策性市场。这一交易体系既有很强的政策性,政府强制性设定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排放总量、各企业的排放限额;同时,这一体系又要坚持市场化导向,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碳减排成本高低不同,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可以将剩余的碳排放配额卖给超配额排放的企业获取收益,通过这样的市场化方式,激励企业改进生产、转型升级,实现成本最小化的减排。

  碳交易市场的出现,反映了尽管各国气候变化立场和国家利益大有不同,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气候适应能力的趋势仍旧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同时,在减少碳排放这一共同目标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碳市场的态度仍有明显差异。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碳排放已进入下降期,因此对碳市场的关注是重在市场化手段的培育,以降低气候变化给全世界带来的风险。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对碳市场的关注重点则在于通过这一手段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和能效提高,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在碳市场的制度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市场的制度要素体现了政府意志。在碳市场运行过程中,排放配额的初次分配、排放MRV体系的建立和监管、市场监管、履约保障、登记簿系统的管理和能力建设等都离不开政府参与和政策保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主导碳市场。但是,政府行政手段对碳市场发展如果干涉较多,很容易产生“一管就死”的现象,使得碳市场发展不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碳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排放权的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减排成本,弱化了碳市场的市场功能,减弱了碳市场的减排功效。因此,处理好政府和碳市场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碳市场的成败。全国碳市场建设应市场化与行政化结合有度,应以市场化为主导,强化发挥市场功能;政府应为碳市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撬动,在法律框架下做好对碳市场的监管,在市场需求框架下做好对碳市场的服务。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简称EU ETS),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也是欧盟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的二氧化碳减少排放的目标,而于2005年建立的气候政策体系。整体EU ETS所覆盖范围包括12000多座电站、工厂及其他工业设施,几乎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这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配额量准确性是控制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欧盟交易体系初期配额超过实际排放量(7%),致使排放成本极低(最低2.5欧元/吨),反而不利于减排技术的进步。这也是本次方案仅纳入发电行业,作为全国性系统完善后再逐步开展至所有重点行业的原因之一。

  中国于2011年在七大城市开展碳交易市场试点工作,各市场对参与主体、规则等都稍有差异,因地制宜发展碳交易。截至2016年底,7个碳交易试点交易累计成交量为1.6亿吨,累计成交额近25亿元。以7个碳交易试点2015年温室气体减排的履约状况来看,7个省市共发放碳配额约为12亿吨。在2016年履约期,用于抵消的CCER占配额总量的比例约为0.67%,数量不到800万吨,这个指标与各碳交易试点地抵消管理办法规定的5%-10%的比例相比也低了很多。

  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碳价低迷,截至2015年底,各中国碳交易试点都处于开市以来最低的价格。许多市场观察家和分析师都认为碳价低迷是因碳配额和CCER过剩所导致。虽然,碳配额和CCER过剩是导致碳价有下行压力的因素之一,但目前的中国碳价低迷主要是因为中国试点如何过渡到中国统一碳市场的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国家发改委尚未公布试点出现的多余配额到了统一碳市场后将如何处置,更准确的说,剩余的试点配额是否能够储存至统一碳市场还是将被作废尚未明确。因为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许多控排企业和投资机构都持着保守、谨慎的态度面对碳市场。配额短缺的企业和投资机构都不再购买配额,而配额多余的控排企业因担心多余的试点配额有作废的可能性而更积极地卖出多余的配额。最终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五个地区已完成了两次履约,湖北、重庆两个地区完成了一次履约,而上海是七个试点中唯一一个连续两年实现了百分百履约的地区。

  碳交易试点允许使用经核证减排信用(CCER)进行抵消,但抵消条件限制交易量扩大。若全面打开,有望丰富新能源企业收入来源,强化现金流,但非用于抵销补贴拖欠。7个碳交易试点区针对CCER的参与地区、交易比例以及参与清洁能源类型有严格限制,所以CCER交易量在总交易量中的占比有限。若CCER全面放开,有望给新能源发电公司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强化公司的现金流。以每吨10元来计算,风电运营商有望获得碳交易收入1.5~2亿元,提升2018年盈利5%~6%。但中金认为这一收入并非用于抵销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

  中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还不完善,缺乏数据、法律法规和实践支撑,难以真正体现出市场的力量和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应付的成分大,交易缺乏效率。当市场流动性较低时,碳市场的可比较性差,交易成本也较高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解决路径有:第一,需要尽快搭建统一有效的碳交易平台。试点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交易主体相对分散,议价能力弱,交易平台的整体水平和软硬件配置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中国的碳交易主要是现货市场,价格由买卖双方私下达成,业主所能收集到的价格信息不仅十分零散,其准确程度也较低,而且实施时间受到制约,这个现状需要得到改善。第二,在市场设计上,需要支持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的多样性。在欧洲市场里,期货和现货同样重要。中国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应该呈现多样性,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才能调动起企业的交易积极性。将森林碳汇、排污权、绿证交易等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激发企业参与市场的意愿。第三,如果要使得碳交易更加有效和可持续,那么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创新将非常必要。政府决心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适时引入远期交易将会是碳市场早晚要迎接的课题。因此需要抓紧开展碳期货的可行性研究,碳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品在未来均有可能出现。

  四、碳交易对发电行业的影响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以下简称《方案》)。中国将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选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主要考虑了几个因素:一是发电行业数据基础比较好,产品比较单一,数据计量设备比较完整,管理比较规范,容易核查,配额分配也比较简便易行。二是发电行业的排放量很大。

  全国碳市场初期纳入发电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对发电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短期来看,由于碳排放配额随我国减排目标而逐年收紧,如果按照2%~5%的年均降幅计算,国内数家大型发电集团的碳排放总量都在3~4亿吨之间,则配额短缺量可能达到数百万吨。按目前试点市场碳配额均价25元/吨计算,则每年的履约成本可能达到2亿元。然而从长期影响来看,由于发电行业采用的基线法分配碳配额,对于排放效率较高的企业能够形成直接的激励作用,而不利于管理能力较弱、技术效率较低的企业。因此,碳市场推动电力行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鼓励深化节能减排,带来总体煤耗及其他资源消耗的下降,从而推动总体成本的下降。

  发电行业覆盖30亿吨碳排放量,折合约2018年火电发电量的81%,但额度细则尚不明确。此次设定参与交易的发电企业门槛为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二氧化碳排放2.6万吨当量),共计约有1700多家电力企业参与交易,发改委测算碳排放总量达到30多亿吨。基于2016年火电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0.822千克/千瓦时,该排放总量相当于火电发电量36496亿千瓦时,占预测的2018年全年火电发电量的81%。

  碳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制定游戏规则,分配配额),控排企业(需求的来源),减排企业(卖出多余配额,或生产CER),中间商(倒卖配额,特别是CER),第三方核证机构(盘查控排企业,核证CER),咨询公司(开发CER,干所有不方便核证机构出面做的事)。

  碳排放权交易纳入电力行业,将会对电力行业产生5大影响:1、影响发电成本。发电企业实施碳减排必然要增加成本,包括碳成本、技术成本和管理成本等。2、影响发电行为。电力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数量和方式,将直接影响其发电行为,企业需要根据碳价进行适应性生产调节。3、影响能源结构。碳市场将促进发电企业调整其能源结构,倾向于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4、促进发电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碳减排的压力将推动高效低煤耗机组的引进和研发,提升发电效率。5、电源结构的变化将对电网规划布局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电力供应来看,碳交易有助于推动电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同时推动电源向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或碳排放约束相对宽松地区布局。

  碳排放交易主要目的在于控制排放量,加速电力供给侧改革,淘汰低效小火电,使能源结构进一步向新能源倾斜。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小火电机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大火电28%,在面对碳排放计费的局面下,小机组排放成本每度电高出2厘。煤电供给侧改革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低效率小火电机组将逐步遭到淘汰。火电企业的投资重心也将转移至清洁能源,抑制火电新增装机。

  碳市场将逐渐从全国现货市场交易向期货市场发展。全国碳市场初期以现货市场为主,交易规模约为12亿-80亿元/年;全国碳市场自2017年启动至2019年年末,均属于初始运行期,碳价可能会相对较低,约在30元-100元/吨之间,预计未来逐步由现货交易向期货交易过渡,碳期货市场规模在600亿-4000亿元/年。

  五、碳交易长远意义

  建立碳交易市场正为电力行业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背景下,碳排放成为了稀缺资源,成本的上升会形成倒逼机制,迫使发电企业对先行的发电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以降低减排约束造成的影响。而清洁能源因具有碳排量低的先天优势,将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供给者。电力行业的减排不仅包括清洁技术、清洁电源等发电环节,输电、配电、用电技术的清洁发展同样重要。碳市场的建立将会激励电力行业在洁净煤、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特高压输电等低碳电力技术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未来碳交易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碳排放权市场,碳排放权市场需求也迅速扩大,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也不断出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提出要推动发展碳排放权等交易工具,银监会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有序发展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研究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意见。

  碳交易市场的高速发展也必然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和新的就业发展机会。碳市场建设方、各参与方急需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快储备专业人才队伍,为参与碳市场建设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从国内市场角度来看,不论是节能技术评估、能源消耗审计、更新技术改造、新能源技术开发,或是工业、交通、建筑等产业转型或升级,还是围绕着碳资产管理整个产业链的布局,乃至政府机构与市场监管部门,拥有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必然会抢占先机。而从全球碳市场角度来看,掌握最先进专业技术、精通多种语言交流、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能力与全球化竞争优势的国际化人才,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条: 浅谈国企内部审计面临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条: 2021年增值税优惠最新政策
友情链接 Key projects
 
版权所有:银川滨河新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16000853号
地址:宁夏银川市滨河新区创新大厦A座9楼 联系电话:0951-4033186 传真:0951-4033186 邮箱:btjt@bintoujituan.com
网站设计制作:银川天脉网络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1894748人

宁公网安备64010402000467号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合作伙伴